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人员流动快,突发公共事件始终是潜在的重大威胁,需要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7月20日,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党中央根据房地产市场新形势部署的“三大工程”之一,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发展与安全一体统筹、良性互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什么要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一是有利于大城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应急物资保障供应等方面的短板,提升城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周边经济发展和乡村的振兴,能够有效地盘活山区、农村沉睡的旅游居住资源,促进旅游消费,畅通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的要素流通循环,带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是有利于推动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和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的升级转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
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着力点有哪些?一是要聚焦在打造一批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综合考虑地理区位、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建设储备一批旅游居住设施。二是要聚焦在升级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上,坚持填平补齐、保障应急,在中心城区高水平医院支援带动的基础上,支持县级医院、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等提标扩能,升级改造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三是要聚焦在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仓基地上,坚持平时服务、急时转换,统筹考虑超大特大城市市域大型物流基地设施布局和市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按照“平时”服务城市生活物资中转分拨,“急时”可快速改造为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中转调动站、接驳点或分拨场地的要求,合理划分基地功能区域,完善内部设施布局,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四是要聚焦在完善市政、旅游等配套条件上,优先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周边及相关道路沿线的支线道路、通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设施等配套建设任务纳入相关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实施,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周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旅游资源扩容。
如何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将“平急两用”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平”时与“急”时的关系。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解决好“建多少、在哪建、怎么建、用什么地、如何配套、如何管理”等问题,要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二是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规划编制等方面重要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发挥头部企业投资建设、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支撑作用,以市场效益确保“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守住底线,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防范财政金融、生态和安全生产风险,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落地见效。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千亿球友会的奋斗目标,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新征程上,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时可运营,透着“烟火气”,“急”时可转换,应保障之需,确保平时高质量发展和应急状态下高水平安全可及时切换,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矢志践行,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具体体现。